《大河报》:“个性化”配方施肥节本增收又环保

《大河报》,12月16日:AI.13,现代农业

省农科院“百县千乡平衡施肥科技试点工程”打响耕地质量提升战——
“个性化”配方施肥节本增收又环保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迫切需要高质量绿色农业。农产品质量和土壤质量密不可分,高质量的农产品离不开高质量的健康土壤。为此,针对近年来随意施肥,造成的肥料施用过量、养分施用不足、养分比例失调等现象,一场打响“耕地质量提升”的战斗——百县千乡平衡施肥科技试点工程,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资环所)正逐步推进。

算好供需账平衡施肥效果好
       河南省农科院资环所所长张玉亭介绍,实施平衡施肥一方面可以减少在肥料方面的投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节本增效;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土壤板结、减少耕地污染,实现绿色环保。“氮肥施用过量,梨子吃起来口感不细腻、味道发酸……”张玉亭以梨子为例,介绍了合理施肥的重要性,他认为,除了对土壤造成过量施肥的损伤外,对于果实、农作物的口感、营养都会产生影响,梨的脆感、水分、甜度的含量等品质受到最直观的影响。
       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有着明显的差异。“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品种,肥料的使用是不同的。中强筋小麦、大豆对氮的需求量大,但大豆拥有能合成含氮化合物根瘤,而花生则对磷的需求量较大。氮不足,可以通过追肥进行调节,磷过剩则引起磷矿资源的浪费、产生土壤和水体的生态安全隐患。”他强调,在瓜果生长过程中,会优先确保产量物质的形成,然后才是决定品质物质的合成和转化。因此,尽量做到优质丰产,而不是单纯追求高产。
肥料“科技、个性配”节本增收又环保
       河南省农科院资环所所长张玉亭介绍,目前,在周口、新密都有已建成的配肥站试点。试验田品种统一连片,种植面积50亩为例,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土壤速效氮、磷、钾不下降,节省肥料投入10%;“夏花生产量380公斤/亩以上,增产15%,核心示范区比常规种植亩均节本增效150元。相比传统的‘大配方’复合肥,通过对土壤检测进行的科学配肥,既可以满足土壤和作物所需,又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实现节本增收与绿色环保。”“百县千乡平衡施肥科技试点工程”,就是依托省农科院科技平台、科研成果和人才优势,建立科学的配肥站,直接帮助种植户实现科学配肥、平衡施肥,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有条件的规模种植户,可以自己根据土壤类别、作物需求、品质需要对肥料进行科学配比,真正做到一块田一配方,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资环所所长张玉亭表示,建设河南省平衡施肥技术服务联盟,建设平衡施肥研发平台和全省大数据中心,构建农业科研系统土壤肥料协作网和配肥站体系,研发适宜不同作物类型和品种特点的平衡专用肥。未来,构建不同需求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高质量农产品生产提供土壤区划。
示范效应巨大辐射成果显著
       据了解,2018-2019年,河南省农科院资环所承担的河南省平衡施肥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了13个配肥站点为当地农户提供配方肥,同时兼顾提供采集土样的任务,土样交化验室进行测试分析,由专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作物品种研制专用配方。
“1991年开始,河南省农科院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就开始了。我们已经累计采集并分析土壤样品800余个7000余样次,地下水样品20余个100余样次,遍布河南省的各个土壤类型区域,对全省的土壤养分状况有了清楚的了解,不断丰富和完善全省土壤大数据中心。”张玉亭表示,目前示范效应显著。
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猖狂注意防伪防假防骗
       采访中,记者还收到部分农户提供的假肥料销售商举报,种植户王先生说,他被名片上“河南省农科院实验厂”的名头给吸引了,但核实后发现农科院根本就没有这个人也没有这个机构。
       为此,张玉亭也发出提醒,“存在一批假冒科研单位的虚假人员,在社会上兜售假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对土壤和农作物后续伤害严重。每年都会有不少农民上当受骗。希望农民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身的防骗能力。对假冒我们河南省农科院名义的机构和专家有怀疑的可以直接进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官网进行查证比对。”
张玉亭表示,河南省是粮食大省,形成了小麦-玉米连作种植制度,复种指数高,土地利用强度大,对化肥投入使用更需科学精准,同时“平衡施肥”、配肥站的前店后厂模式,可以良好避免重复运输、过度包装、过度加工、过度营销造成特别巨大的浪费和污染。推广应用专用掺混肥料,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复肥重复运输、过度包装、过度加工、过度营销的不良局面,减轻能源浪费和大气污染的压力。

(资环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