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创 谱写新篇!秋乐种业多品种获中原农谷推荐!

       日前,大象新闻发布文章《中原农谷:建设种业高地,担当种业和粮食安全大任!》中提到秋乐种业小麦品种秋乐2122、玉米品种秋乐368等"为我国粮食增产实现十九连丰贡献重要力量",其中秋乐368“已成为黄淮海地区主栽品种之一”。

以下为原文:

中原农谷:建设种业高地,担当种业和粮食安全大任!

       中原农谷育种基底深厚,育种态势迅猛。据统计,目前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内试验田面积约1.3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包括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试验基地、先正达集团试验基地、中农发种业试验基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河南大学试验基地、河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等。聚焦育种,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目前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内引进农业产业项目21个,总投资144.3亿元。本地农业龙头企业、本土种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增长迅速。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发权的农作物品种50多个,包括秋乐2122、郑麦101等小麦品种10多个,郑单958、秋乐218、秋乐368等玉米品种20多个,国审远杂9102、豫花9326等花生品种及大豆、棉花、油菜品种等20多个。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优势科研院所培育的小麦、玉米新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秋乐368玉米品种已成为黄淮海地区主栽品种之一,为我国粮食增产实现十九连丰贡献重要力量。中原农谷围绕种业发展,打造中原种子“芯”,全面推进打造种业创新核心增长极。


中原农谷区域布局示意图(图源:河南日报)

       1.实施种业创新能力跃升工程。开展种子、种苗、种畜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应用基础研究、育种技术和模式创新攻关,实现关键技术和新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开展重要性状遗传解析、分子设计育种、智能化育种、基因编辑、规模化转基因、表型精准鉴定等关键技术攻关。构建以分子设计为目标、全基因组选择为手段的育种技术体系;集成利用遥感、人工智能、生物信息等技术,建立智能化生物育种系统;建立主要农作物基因编辑和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农作物新品种,推动农业生产全面转型升级。


(图源:河南日报)

       2.实施种业创新机制重塑工程。支持龙头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实现精准、高效育种。健全财政支持种业创新投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商业化育种支持力度。建设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强化生物育种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共性基础技术供给水平。深入推进科企合作,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企业牵头开展重大科研课题攻关,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为支撑的现代种业创新格局,奠定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基础。在延津县水产规划区内创建以繁育水产苗种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


(图源:河南日报)

       3.实施生物育种龙头种企培育工程。以产业为基础、企业为核心、创新为引领,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创建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全面提升龙头种企核心竞争力,构建“三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融合的现代种业产业发展体系。鼓励大型优势种企兼并重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发挥骨干种企优势,强力推动企业兼并整合,组建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提升企业集中度,打造种业“航母”,倾力培育主板上市种企和特色优势明显的“隐形冠军”企业。

        4.实施种业国际合作交流工程。在建设联合实验室、育种技术联合研发、举办生物育种国际论坛等方面,加强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先正达等国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央企、民企、跨国企业的合作。与国内外优势团队合作,设立专业化分支研发机构,通过定制研发、“揭榜挂帅”等形式,协同解决生物育种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若干不同生态区域试验站和特色育种工作站,打造若干海外农业创新中心。谋划举办生物育种国际高端论坛,促进种业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打造国际生物育种学术交流永久会址。


(图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