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农村版)》:烈日下的“解渴”行动

——河南抗旱保秋一线观察

《河南日报农村版》 (2025年08月21日 第 01 版)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婷婷 宋沣益


  “这已经是第六轮浇水了,今年干旱比往年都要厉害。”8月17日,在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田间,种粮大户李继才擦去额头上的汗珠说,“今年老天爷不作美,但咱不能认输。”


  7月以来,河南遭遇极端高温干旱“烤”验:全省平均气温达30.5℃,较常年偏高3.1℃;降雨量较常年锐减51.2%,三次大范围异常高温天气过程接踵而至,给秋粮生产带来层层阻碍。


  烈日炙烤下的中原大地,一场汇聚全省上下力量的“解渴”行动正悄然展开。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田埂上深深浅浅的脚印、沾满泥浆的裤腿,以及农机不知疲倦的轰鸣。


  科技赋能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抗旱


  8月的豫中平原,热浪翻滚着掠过田野。陈曹乡的玉米地里,数十台绞盘式喷灌机正隆隆作业,水雾在烈日下折射出一道道短暂的彩虹,滋润着干渴的庄稼。


  300米外,建安区种业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郭华蹲在田埂上,轻轻拨开翠绿的花生秧说:“看,花生已经进入膨果期了,需要及时进行‘一喷多促’,现在最关键的就是防治病虫害、根据土壤情况施加叶面肥,把这些工作做到位,丰收是水到渠成的事。”


  一旁的李继才连连点头,掏出手机拨通无人机飞手电话:“光辉,地里该除虫了,还得麻烦你跑一趟。”


  “没问题,这就到!”电话那头传来干脆的应答。


  不一会儿,李光辉就带着大疆T70P农业无人机出现在田边。他调试着设备,拍了拍机身:“别看它小巧,一袋尿素两分钟就能撒完,一小时能管近百亩地,顶过去20个人忙一整天。”


  望着空中灵活穿梭的“铁帮手”喷洒农药,李继才笑着说:“时代变了,种地也得跟着‘开窍’,这科技的法子,就是省心!”


  从豫中平原的田间作业,到黄河北岸的智慧管理,河南农业的科技图景正徐徐展开。


  8月18日,走进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师寨镇香时庄村前的农田“六情”预警监测站,LED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各类数据——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预警……就像给农田装上了“智慧大脑”。


  “这些设备可不是摆设。”平原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科科员郭星指着大屏解释,“它们通过农业物联网平台连在一起,搭起了‘空天地’三位一体的监测网。就像给农田做CT,叶片上的虫卵、土壤里的墒情变化,都逃不过它们的‘眼睛’。”


  在河南,科技抗旱的智慧图景已蔚然成势:智慧灌溉让每一滴水精准滋养作物根系,无人机飞防如“空中卫士”守护万亩良田,虫情监测仪实时捕捉病虫害踪迹……科技正让中原大地焕发勃勃生机。


  智慧育种


  撑起秋粮稳产底气


  当极端天气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常态”,河南育种科研人员正用分子生物学的精密仪器,在实验室与试验田间架起一座通往丰收的科技桥梁。


  8月18日,在西华县清河驿乡后王村的高标准农田里,连片的玉米田绿浪翻滚。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盼盼拨开层层叶片,仔细查看玉米穗的发育情况。


  身旁的种植大户王红卫脸上难掩喜悦,他今年栽种的150亩郑单819玉米,在持续高温的“烤验”下彰显极强的适应性:雌雄穗发育未受高温干旱的影响,抽雄散粉期协调一致,金黄饱满的花粉活力充沛,吐露的花丝数量众多,形成了完美的授粉效果,使得籽粒发育饱满均匀。


  现代育种技术持续推动玉米品种抗逆性全面升级。抗旱性方面,秋乐368通过优良基因聚合,改良根系结构、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干旱条件下仍能稳健生长;君育136通过导入抗锈和抗旱基因,在黄淮海区域展现强抗旱性,兼顾高抗锈病与丰产性;黄金粮MY73聚合耐密基因,在密植环境中保持稳产能力。


  随着MY73、现代959、秋乐368、郑单819等一批高产抗逆新品种的规模化推广,河南玉米产业加速迈入品种更新换代的快车道。低密度、抗性差的传统品种被逐步淘汰,耐密植、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成为田间主力,不仅推动全省玉米单产持续稳步提升,更以“良种+良法”的协同效应,为秋粮均衡增产注入强劲动力,带来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最后冲刺


  科学管护保稳产


  当前,中原大地的玉米进入决定产量的关键冲刺阶——灌浆关键期。


  8月19日,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耕作栽培室主任乔江方蹲在舞阳县的玉米试验田里,指尖剥开一枚玉米棒,眉头微蹙:“看这秃尖和花粒,都是7月持续高温造成的。”


  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连日调研发现的问题:南阳方城部分田块出现“娃娃穗”、行粒数偏少等情况,灌浆过程出现花粒、秃尖等现象。而在前期同步铺设滴灌水肥一体化设备的田块,如郸城国家农高区豫丹生态农业合作社和舞阳县舞阳东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田块里,玉米棒一粒封顶,授粉结实性明显好于一般管理田块。


  乔江方分析,部分田块出现花粒、秃尖问题主要源于7月玉米穗发育阶段遭遇的长时间高温热害,导致雌穗发育异常。乔江方指出,前期具备滴灌条件田块长势明显较好,抗高温能力增强,灌浆期通过水肥精准调控、“一喷多促”等技术协同发力,可有效提升灌浆强度,增加粒重,为稳产奠定基础。


  玉米灌浆期是生殖生长最旺盛的阶段,管理质量直接决定产量。对此,乔江方提醒全省种植户当前须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第一招是“喂饱”玉米。此时玉米对氮肥需求量占全生育期的35%左右,常规田块可在吐丝授粉后一周,结合灌水或降雨每亩增施尿素15—20公斤。第二招是“一喷多促”。针对8月病虫害预测,玉米螟等病虫害可用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防治,叶面肥建议选用含黄腐酸的腐殖酸肥、生物菌肥,生长调节剂可选用芸苔素内酯,喷施需在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进行,避开高温时段。第三招是管好水。据8月15日气象预报,未来15天全省降雨量偏少,虽“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已过,但仍需警惕涝灾。玉米灌浆前期是第二个需水高峰,田间持水量须保持在70%—75%,土壤缺墒时每亩须浇灌20—25立方米水,滴灌水肥一体化可满足多次灌水需求。第四招是别急着收。延长灌浆时间,适时收获提质。收获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完熟期收获,当玉米苞叶干枯松散、籽粒变硬发亮、乳线消失且基部出现黑色层时,是机收果穗的最佳时机;二是籽粒机收,须在生理成熟后延长站秆一周左右,待籽粒含水率降至25%时进行,收获后经烘干晾晒至含水率14%时仓储最佳。


  天不帮忙人努力。为应对今年特殊天气,省农业农村厅已于7月中旬开始,启动干旱灾情一周两次报告制度,派出18个省级秋粮专家组和9个抗旱保秋指导组,深入生产一线,指导群众科学抗旱,为秋粮生产保驾护航,全力冲刺 “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目标,千方百计夺取秋粮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