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玉米种业竞争加剧 科技创新“走出去”谋发展 
   新华社 时间:2006-08-31
 
据新华社信息长春8月30日电(记者张小林 齐海山 翟景耀)在日前举办的第六届长春农博会上,几十家玉米种业公司依次排开,巨大的玉米图片及玉米植株昭示各自产品的实力及品质。与会代表认为,当前国内玉米种业已经形成了群雄逐鹿的局面,而且面临外资介入的巨大压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让种子市场与国际接轨,实施“走出去”战略。
--民营种业渐成气候 种业竞争已达“白热化”
吉林省农安县王义种业销售部经理陈洪亮说,“从玉米广泛种植的背景及发展前途来看,作为玉米生产基础的种业生产更具有广阔的市场,自从国家放开制种产业以来,民营企业参与制种的积极性非常高,参加第六届农博会的多数种业公司是民营企业,玉米制种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长春大龙种子公司专家王述田说,按照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对玉米生产的要求,全国玉米总产量将以3%的速度提高,但随着国内养殖业、淀粉加工、乙醇生产对玉米的需求,玉米消费总量将以5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玉米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到2010年,吉林省仅玉米加工业对玉米需求就将达1500万吨,占吉林省玉米产量的75%。
面对巨大的需求,我国要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出新品种、新技术支撑玉米生产发展,这也对种业公司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中国种业企业过于分散,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偏小,还没有形成强势的垄断企业,随着玉米经济的发展,群雄争霸的局面将逐渐演变为几家有实力的大种业集团割据的局面。
吉林省秋实种业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种子企业面临国外强势对手的竞争,大规模的并购整合有助于种子企业规模壮大,实现产业更替和升级,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国内种子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种业正处在一个不断集中、快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今后3-5年将出现大兼并、大改组、大联合、大发展的局面;今后5-10年种子公司将从遍地开花到百强竞雄到群雄争霸,最后可能只有7-8家或更多几家种业集团公司在中国种业市场展开竞争。
--科技进步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外资企业纷纷涉足国内种业
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主任岳德荣说,科技进步对玉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为玉米种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杂交种选育使玉米产量持续提高。近30年来世界玉米产量的提高,杂交种优势利用的科技贡献率为30%-35%。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分子遗传学为核心,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使玉米育种方法实现了质的飞跃。我国玉米育种无论在遗传理论还是在育种实践上,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生产中杂交种覆盖率达到100%,并保证品种的更新换代,玉米增产速度与美国相当。
其次,特用新品种增强了玉米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在高油和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研究领域,经过20年的科技攻关,育成的高支链淀粉杂交种上百个,淀粉含量达73%以上;培育出的高油玉米,含油量达到9%;育成的优质蛋白玉米,赖氨酸含量比普通品种高一倍。
据吉林省农科院国家玉米工程中心的专家介绍,近年来,一些国际知名的种业公司已进驻国内市场,如美国杜邦先锋公司就已在我国设立了研发机构,并和山东登海种业公司合资建立种业公司,开展了玉米种子销售方面的业务;另一家美国公司孟山都公司也在我国设立了办事处,在国内大范围开展玉米种业的相关业务。此外,来自法国的利马格兰种业公司也在北京设立了办事机构,将开展有关玉米育种方面的研发和销售业务,可以说,跨国公司涉足国内玉米种业正呈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
尽管民族品牌在国内市场目前处于主导地位,但与国外玉米种业方面的跨国公司相比,国内种业存在着研发实力不强、原始创新能力弱、投入少、缺少市场运作、种业市场分散的问题。每年春耕时节,各家种业公司各自为战,市场上推出的玉米品种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这些玉米品种良莠不齐,一些育种公司推出的产品很难有质量保证,坑农害农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据了解,国内育成一个玉米新品种大约需要100万元左右的各项费用,而国家能够给予补贴的费用又很少,在玉米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的费用与国外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如果像国外那样靠企业来完成玉米新品种的培育、推广,国内企业难以承担起这个重任,因为国内玉米种业正处于成长期,没有资金实力。所以,在玉米种业方面急需国家给予扶持。
由于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如果不及早投入,国外跨国公司势必会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较完善的市场运作方式,在不长的时间内占领国内玉米种业市场,挤垮民族玉米种业,进而控制我国玉米种业的总体发展,这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将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脆弱性也会增加。
--科技创新促发展 “海外基地”谋发展
吉林省副省长杨庆才在长春农博会的玉米产业论坛上说,吉林省立足发挥玉米生产优势与潜力,建立以东盟国家、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玉米生产合作模式,重点选择菲律宾、俄罗斯、乌克兰等与吉林省互补性较强的国家,以生产能力输出为重点,建立海外玉米生产基地,实现每年提供1500万吨商品玉米的发展目标。
专家认为,科技创新将是玉米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作为玉米优势产区,面对市场需求量的增加、质量提高和生产环境的多重压力,为适应玉米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强在世界玉米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必须建立玉米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选育高产、优质、多抗优良玉米杂交种的能力,改进玉米生产技术。
一是拓宽种质资源,培育高产优质杂交种。杂交种优势利用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技术载体。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在种质创新和育种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玉米杂交种选育速度,提高杂交种水平。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是加速实现育种目标的关键。建立玉米分子育种技术平台,加强分子育种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将表型选择转化为基因型选择,大幅度地提高育种效率和成功率,育成时间可从目前的10-20年缩短到5-6年。
二是提高玉米杂交种应用效益和玉米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和应用提高玉米生产能力的综合配套技术,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针对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研究玉米超高产群体结构与功能、高光效与分配、产品器官形成和退化机制,提出超高产挖潜的关键技术途径;研究农田生态系统肥水资源循环规律及平衡机制,高效利用的创新技术,新型节水保肥技术;研究深松少耕、高效低耗新耕法;研究作物对非生物灾害的反应机理和抗逆减灾创新技术;研究作物流行性、暴发性和危险性重大的生物灾害成灾规律、监测预警及可持续控害减灾技术,改进生物控制方法,减少作物损失。
国内玉米种业竞争加剧 科技创新“走出去”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