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优质小麦生产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优质小麦生产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河南省优质小麦生产发展现状
    1.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快速发展  我省紧紧围绕品种调良、效益调高的结构调整方向,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生产,一年一个新台阶。据调查,今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猛增至4039万亩,比上年的3339万亩增加700万亩,增长20.96%;比1999年的284万亩增加3755万亩,增长近14倍。全省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占全省小麦总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预计总产近50亿公斤,比上年增长67%,四年累计为我省农民增收36亿元。目前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年加工转化能力2000万吨,形成了优质与高产并重、生产与加工相结合的全国独有的“小麦经济”新格局。
    2.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根据“专家推荐、示范鉴定、市场引导、企业确认”的原则,我省已初步筛选和确定了适应不同生态条件、不同产量水平、不同加工用途需要的主导与搭配品种,基本形成了一个合理的早、中、晚茬播种,强、中、弱配套的优质小麦品种群。一些品质好、质量高、适应性广、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小麦品种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如优质强筋麦“豫麦34”由上年的206.3万亩,增加至538.6万亩;“豫麦47”由上年的75.9万亩,增加到390.3万亩;优质弱筋麦“豫麦50”由上年的5万亩,扩大到13万亩。同时,还积极试种了一些强、弱筋优质小麦新品系,如“豫麦18”、“豫麦19”、“豫麦69”、“豫麦70”等适合制作优质面条、馒头的中筋优质小麦品种面积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发展。
    3.生产布局更加合理  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豫北、豫西北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区;豫南淮河沿岸的优质弱筋小麦种植区。其它地区以中筋小麦为主,兼有强筋麦生产。同时,为了便于各优质专用小麦单收、单打、单储、单销,确保品质性状的一致性和质的稳定性,各地普遍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已初步发展有千亩成方,万亩连片,一村一个品种和一乡一到两个品种的区域化、规范化种植格局。据调查,今年全省连片种植3000亩优质专用麦的乡有880个,5000亩的乡有317个,万亩的乡有174个,3000亩以上成方连片种植面积占近一半;整乡种植优质麦有13个,5万亩以上的乡镇有12个,20~30万亩的县17个,30万亩以上的县市有46个,面积达1740万亩。
    4.优质小麦的生产效益明显高于普通小麦  近几年来,由于各级政府的引导和市场调节,我省优质小麦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优势和效益已经凸现。目前,我省每亩优质小麦含税生产成本为252.31元,比普通小麦243.3元高3.73%;每亩主产品产值为400.0元,比普通小麦362.6元高10.3%;每亩净产值为287.7元,比普通小麦259.40元,高10.9%;每亩减税纯收益为198.67元,比普通小麦169.90元高16.93%。优质小麦平均出售价格每公斤1.48元,比普通小麦1.40元高5.71%。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优质小麦产值和平均出售价格高于普通小麦。所以种优质小麦较普通小麦收益大,效益好。
二、河南省优质小麦生产存在问题
    1.品种繁多  目前,我国优质小麦品种有120个,而我省就有20余个。农民不知道种哪些品种产量高收益大,加之信息闭塞,更不知哪些品种销路好。从今年的表现看,河北的8901、河南的9023、高优503表现较好,其他品种的优质麦表现一般。因此,品种繁多、种子混杂退化、品质参差不齐,从而形不成主导产品。
    2.品质较差  近年来,我省育出了不少优质专用小麦品种,但从整体水平看,我省的育种水平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优质小麦蛋白质含量、面筋质、硬质率、降落值等单项指标不稳定,变化幅度大,既达不到国家标准,也不能完全用于面包加工。因而用国产优质小麦生产很难达到高档专用粉的标准。
3.数量不足  据调查,一个日加工能力为300吨的中型面粉厂,每年需要优质小麦10万吨,但目前我省还没有一个县能满足一个厂一年的需求。全省除12个重点优质小麦示范县外,大部分县市还没有达到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生产。加之各农户的小规模生产,分散零星“插花”种植,形不成规模。个别地方往往是统计上有面积,生产上无规模;账本上有数字,仓库里无粮食。
4.价格较低  作为流通中起主导作用的粮食部门,对优质小麦市场化发展前景认识不够,加之仓储设施不足和经营资金困难,不能完全按专业化收购,加之混收混存,很难做到优质优价。一些私营企业和个体户把优质麦等同于普通小麦收购。近年来,市场上优质麦有时没有普通小麦销路好,优质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优价,经济效益显现不出来。这是影响我省小麦优势进一步发挥的主要因素,必须认真对待。
三、河南省优质小麦生产对策建议
    1.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结构  要狠抓种子工程建设,加快优质小麦良种繁育、推广步伐。组织推广、科研、教学等部门的专家进行新品种选育的联合攻关,科学确定不同生态条件、不同产量水平、不同加工用途的主导品种和搭配品种,增强后续力量。在优化品种结构的同时,围绕优质、高产高效、低成本、无公害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做到从良种到栽培的全过程科学管理。
 2.建设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为确保优质小麦商品粮的纯度和质量稳定,提高优质小麦的商品率,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必须以县、乡、村为单位集中连片种植,避免优质小麦和普通小麦“插花”种植,并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切实做到单收、单晒、单储、单运、单销,使我省优质小麦生产真正走上良性循环发展轨道,提高我省优质小麦的市场占有率。
 3.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精深加工,拉长产业化链条  目前我省实际加工转化小麦约有100亿公斤,仅占全省小麦年产量的43%,且大型加工企业少,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转化能力弱,生产技术落后,缺乏知名品牌,市场竞争能力差,占有率低。为此,要抓住精深加工这个环节,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的优质小麦精深加工和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提高加工的工业化水平,走产、销、研相结合的路子,实现增值增效。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促进小麦加工由初级加工品向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产品方向拓展。
 4.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加强产销街接  要鼓励和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龙头企业和农民联合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同时,采取农商结合,“市场+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科技+基地+农户”、“购销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实行订单收购。要着力培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粮食行业协会等流通中介机构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5.坚持优质优价政策,强化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粮食部门要认真贯彻优质优价政策,在收购中要以农民的利益为重,使农民真正获得较高收益。同时,粮食购销企业要抓住沿海放开粮食市场,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的机遇,千方百计扩大销售业务,实现优质小麦购销的良性循环。
 6.加强价格成本信息引导,为调整结构开拓市场服务  要经常不断地搞好优质小麦生产、市场的宏观分析和预警预测预报制度,通过产供销价格成本进出口加工等信息引导并辅以行政行为,保持我省优质小麦生产协调、健康发展。
 7.加强管理,整顿市场,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略)
(作者:省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队  曾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