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与小麦品种布局意见
一、2004~2005年小麦生育期间的气候特点及对品种的影响
2004年秋作物收获早,麦播期间气候适宜,小麦播种基础好,播期普遍偏早,比常年提早5~7天。播种后气温持续偏高,小麦出苗迅速,长势旺,冬前群体偏大,春性品种早播麦田出现严重旺长现象,有的品种12月份已出现拔节,半冬性品种早播麦田也有中度旺长。12月20日至翌年1月中旬出现了数次强降温和降雪天气,最低气温达-10℃以下,且持续时间长,造成小麦普遍受冻,使生长发育变迟,起身较慢,多数品种拔节期大约较常年偏迟5~8天,抽穗期推迟1周左右。小麦灌浆期间出现明显的“倒马鞍”型降温,对小麦的正常灌浆不利,灌浆时间比往年减少。收获期中北部普遍遇雨,对籽粒品质有一定影响。南部地区成熟期比往年推迟,中北部地区叶枯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偏重发生。由于以上气候特点,导致小麦穗数有增有减(半冬性品种穗数增加,春性和弱春性品种减少),粒数减少,千粒重明显降低,单产比去年减少,特别是春性和弱春性早熟品种减产比较明显。
二、河南省大面积利用品种的表现及发展趋势
据统计,2005年全省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品种14个,总计种植面积近6000万亩以上,其中郑麦9023(约2000万亩)、豫麦34号(700多万亩)、豫麦18号(约700万亩)、豫麦18-99、豫麦70、郑农16等弱春性品种的面积超过60%。在今年特殊气候条件下这些品种的表现与正常情况有一定差异,对其推广利用会产生一定影响。
近两年新通过国家和河南省审定的半冬性高产广适品种周麦18,优质抗病高产稳产广适品种新麦18、郑麦004,弱春性耐寒稳产品种豫麦70号和耐寒高产稳产广适品种偃展4110,在前几年的试验和近两年的大面积生产种植中表现优异,预计面积会有较大幅度增加。今年早播的郑麦9023、豫麦34号出现了明显的冻害,但由于半冬性优质强筋品种缺乏或受种源的限制,预计其和豫麦47号仍会是优质麦产区的主导品种。豫麦18系列品种是河南省延续利用时间较长的品种,今年在生产中表现不如往年,但农民对该品种的特性比较熟悉,预计其种植面积会略有下降或基本稳定。豫麦49号、豫麦41号是近年河南省半冬性高产品种的代表,有一定的耐病性,特别是生产上防病及时的田块,产量仍然较高,但受其它半冬性品种的冲击,其面积发展的空间不大。周麦16高产性能突出,抗倒力强,但抗病性一般;开麦18高产性突出,但抗病性和抗倒性一般,两品种主要在豫中和豫北高产区利用。豫麦69号稳产耐病,主要在豫中南部地区利用,郑农16、郑麦005作为优质小麦在优质麦产区会有一定面积利用。
三、后备品种的筛选情况
1.周麦18  河南省审定,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和生产试验,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分蘖成穗多,产量三要素协调;株高80cm,抗条叶锈病、白粉病,综合抗逆力强。籽粒半角质,高产稳产,适应性广。适宜黄淮南片麦区高中产水肥地和旱肥地早中茬种植。播期10月8~20日,亩播量5~7kg,注意防治赤霉病、蚜虫等。
2.矮抗58  参加河南省、黄淮南片区试生产试验。半冬性中熟品种。冬季长势壮,抗寒性好,高抗倒伏。高抗条锈、白粉、叶枯病,抗干热风。根系活力强,后期叶功能好。子粒短卵形、角质,穗多穗匀,产量三要素协调。适宜河南省及黄淮南片高产麦区早中茬种植。播期10月5~25日,亩播量5~8kg。注意防治蚜虫和吸浆虫。
3.郑麦366  参加河南省、黄淮南片区试生产试验,半冬性多穗型早熟品种。越冬抗寒性较好,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抗倒伏;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2004年国家区试抽混合样化验,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适宜河南省及黄淮南片高中产麦区中早茬种植。播期10月10~25日,亩播量6~8kg。注意防治叶枯病、叶锈病等。
4.新麦19  河南省、黄淮南片区试参试品种,半冬性中高秆早熟品系。幼苗半直立,长势强,抗寒性较好。容重较高,穗粒数多,产量三要素协调。生产利用时应控制群体,防止倒伏。适宜河南省及黄淮南片早中茬中高等肥力种植。
5.濮麦9号  黄淮南片区试、生产试验参试品种,河南省审定。弱春性多穗型中熟品种。较抗倒伏,抗干热风,丰产稳产性好。中感条锈、白粉病。适宜播期10月15~25日,亩播量6~8kg。在黄淮南片麦区高中产区中晚茬种植较好。
6.豫农949  参加黄淮南片区试、生产试验,弱春性多穗型中熟品种。抗寒抗倒性好,灌浆时间相对较长。抗耐条锈、白粉、叶枯和纹枯病。适宜黄淮南片麦区高中产区中晚茬种植。播期10月12~25日,亩播量6~8kg。注意及时防治赤霉病。
7.郑育麦029  黄淮南片区试生产试验参试品种。弱冬性,早熟。株高适中,抗寒性抗倒性强。中至高抗条锈、白粉、叶枯、纹枯病,产量三要素协调。适宜黄淮南片麦区高中产田中晚茬种植。播期10月10~30日,亩播量7~9kg。注意防治叶锈病。
8.西农979  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和生产试验,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幼苗匍匐,半矮秆,抗倒伏。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产量与豫麦49号相当。2004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达到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标准。适宜黄淮南片麦区高中产区早中茬种植。播期10月5~20日,亩播量6~8kg。注意防病,后期注意喷施叶肥。
9.洛旱3号  河南省审定,半冬性中熟品种。株型紧凑,亩成穗较多,抗旱抗倒结实性好。高抗条锈和叶枯病。适宜豫中南、豫北丘陵旱地早中茬地块种植。
另外,近两年参加国家黄淮南片或河南省区试表现较优的品种还有:半冬性品种宿9908、泛麦5号、花培1号、郑麦9694、豫展4号、许农5号等,弱春性品种南阳996、新原958、花培3号、丰抗38等,旱地品种洛旱6号。
四、2005~2006年度小麦品种布局意见
1.豫北麦区(黄河以北地区) 早茬麦田:以豫麦49 、新麦18、周麦18为主导,搭配豫麦47、豫麦41、周麦16、豫麦62、郑麦004、开麦18、邯郸6172,展示种植郑麦366、矮抗58、西农979。中晚茬麦田:以豫麦70(含豫麦70-36)、偃展4110、郑麦9023、豫麦34、豫麦18-99为主导,搭配新麦11、濮麦9号、郑麦005、豫教2号,郑农16、豫农9901,展示豫农949、郑育麦029、花培3号、新麦19、南阳996。
2.豫中、豫东麦区(黄河以南,驻马店以北地区) 早茬麦田:以豫麦49、周麦18、新麦18、豫麦69为主导,搭配豫麦47、邯6172、周麦16、豫麦68、新麦13、豫麦54、开麦18、众麦1号、丰舞981、神麦2号,展示矮抗58、许农5号、花培1号、西农979。中晚茬麦田:以郑麦9023、偃展4110、豫麦70(含豫麦70-36)、豫麦34为主,搭配豫麦18-99、豫麦18-64、郑农16、濮麦9号、周麦17、豫农9901、豫教2号,展示豫农949、郑育麦029、花培3号、新麦19、南阳996。
3.豫南麦区  信阳稻作麦区:以偃展4110、郑麦9023、豫麦18-99、豫麦50号为主导,搭配豫麦70号、豫麦54号、信阳234,豫麦51号、扬麦158,展示源育2号、丰抗38、洛阳8998、南阳996。南阳盆地麦区:以偃展4110、新麦18、豫麦18-99、郑麦9023、豫麦70号、宛369为主;搭配郑农16、豫麦58、周麦11、太空6号,展示内乡201、丰抗38。
4.豫西丘陵旱作麦区  早茬麦田:以豫麦49号、洛旱2号为主,搭配种植豫麦69号、新麦18、豫麦58号、豫麦41号、济麦1号、豫麦2号、洛旱3号(洛阳9505)、周麦18、安麦7号,展示洛旱6号。中晚茬麦田:以偃展4110、豫麦18号为主,搭配种植豫麦10号、豫麦63号、偃师16。            (作者: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 王西成  赵  虹 曹廷杰)
2005年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与小麦品种布局意见